9/9 第 1 集

《海角接力賽》、《三芝創生基地二號倉庫》、《牽罟漁百年-金山牽罟》

《三芝創生基地二號倉庫》(入選)

新北貢寮馬崗漁村,不僅有完整的石頭屋建築群,在不同的建築中也能看出獨特的歷史軌跡。但由於幾年面臨財團官司要求拆屋還地而躍上媒體版面,在地居民與石在工作隊希望藉由柔性的文化運動爭取村子能永續存在,也藉此吸引離鄉青年重新關注故鄉。

《海角接力賽》(首獎)

三芝昔日為農業大鎮,但隨著中南部農產品快速進入雙北而人口外流。江玉誠曾在台北工作,後回到三芝農會,發現三芝有很多發展潛力,便承租荒廢的「二號倉庫」,將其改造成藝文空間,希望藉此串連三芝資源,吸引人潮回流。

《牽罟漁百年–金山牽罟》(入選)

透過訪談漁民、導覽員和許修逸先生,深入探討「牽罟」這項傳統漁業的獨特性和文化意義。本作品希望讓體驗過牽罟的人加深了解,並吸引更多人參與,記錄並發揚這個珍貴的漁業文化。

9/23 第 2 集

《台北桃花源記》、《復興食農》、《布藝》

《台北桃花源記》(貳獎)

王宣志因岳父年邁,與妻子鄭亦真回關渡平原的老家幫忙種田。起初毫無農業經驗的他,跟隨岳父學習水稻種植,並上大學學習農業管理。幾年後,他成為「台北市標竿青農」,與妻子以「八仙六代園」品牌銷售自家種的米,堅持守護台北最後的稻田。

《復興食農》(貳獎)

桃園復興的「復興食農」團隊由三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女士創辦,她們因孩子同班而相識,並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讓孩子們更了解當地農產與農務。同時,她們也每週舉辦青銀共學課程,促進青年與長者的互動,讓社區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布藝》(校園新秀獎第一名)

由身心障礙兒童的母親們組成的「布藝young修惜站」,是桃園第一個丹寧布回收站、也是台灣首個由腦性麻痺青年及其家長創立的永續時尚共創基地。她們原為製作護具,發現二手布料再利用的可能,並創作背包、提袋、髮飾等,讓廢棄布料重生,兼顧時尚。

9/30 第 3 集

《聖情的便當》、《離島不遠,歡迎登島》、《拼島圖-把回憶拼好給你》

《聖情的便當》(參獎)

寶藏巖聚落主要興建於 6、70 年代,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影片故事圍繞在柑仔店老闆娘徐聖情,她透過共餐服務和社區照護關懷長者,並積極推動文化活動,促進聚落文化。政府也透過藝術家駐村計劃,保存並活化這片充滿創意的歷史聚落。

《離島不遠,歡迎登島》(優選獎)

馬祖南竿島西尾半島曾是海上梟雄林義和的戰略基地。創辦人施佩吟是來自台北的社區規劃師,因「島上好」計畫來到馬祖,對馬祖的獨特人文和環境產生深厚情感,決定蹲點經營西尾半島物產店。它不僅是物產交流的空間,也為返鄉青年提供了一個交流和支持的平台。

《拼島圖—把回憶拼好給你》(入選)

四位熱情洋溢的大學生利用暑假期間,規劃30天的壁畫環島行動,一路從宜蘭冬山到屏東潮州等地,希望讓大家了解「壁畫」也能是地方創生的一種形式。融入當地獨特元素,加上台灣土地上的記憶,邀請當地居民朋友們一起討論與彩繪,藉由共同創作,讓參與者能夠更認識自己家鄉的地方故事。

10/7 第 4 集

《我在衛生室賣可可》、《水泥城市中的一抹綠》、《舊左新眷》

《我在衛生室賣可可》(優選獎)

洪誼靜是屏東潮州人,曾從事外貿和移民業務。因兩次大病而決定返鄉,結識可可果農,並與農友合作外銷可可產品。她利用自身專業,開發了可可口紅、面膜等美妝產品,並改造閒置空間創辦「泗林衛生室」。她希望透過可可這一全球語言,將家鄉打造成國際可可村,推動在地產業並吸引遊客。

《水泥城市中的一抹綠》(優選獎)

新北市永和因鄰近台北市而成為全台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多數居民在台北市工作,對當地歷史人文關注甚少。本片主角是土生土長的永和人,父母退休後在永和創立了「綠書店」,專注推動環境教育和綠能科學。起初專注於環境繪本,後來拓展至兒童人權等議題。

《舊左新眷》(入選)

記錄高雄市左營區舊城文化協會的地方創生故事。協會深入研究舊左營的歷史,並開創高雄軍事遺址探勘,累積豐富的在地知識。以「舊城新象」為目標,透過導覽活動、童玩小學堂,以及與政府、文創團隊、新媒體產業合作,推廣舊城文化,致力實現「左營共好」的理想。

10/14 第 5 集

《部落教室》、《築業之間》

《部落教室》(優選獎)

蘭嶼因就業機會有限,許多青壯年離鄉工作。主角達悟族青年李雪珍(Sinan Hana)因咖啡廳停業及懷孕而返鄉,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對地下屋有深厚感情的她,在面對當地女性禁忌及文化挑戰後,成功修復舅舅的地下屋。此後,她利用地下屋舉辦各種活動,為島上居民和青年創造交流平台,並讓蘭嶼的傳統地下屋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下去。

《築業之間》(入選)

主角泰雅族青年林志仁(阿山)在桃園復興區的卡普部落長大,他返鄉創業,推動伐竹產業,希望為部落創造就業機會,減少青年外流,並促進部落的活化與世代間的文化傳承。然而,他面臨禁伐補償政策等現實挑戰,收入受影響。在這樣的困境中,阿山努力開創自己的路,堅持理想。

10/21 第 6 集

《重現鶯歌在地風華》、《阿三弟的產地到餐桌》

《重現鶯歌在地風華》(入選)

民國60年代,鶯歌陶瓷業達到巔峰。新旺集瓷的許世綱是第四代傳人,返鄉將家族陶瓷廠轉型為陶藝教室和博物館,推動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創立「集瓷」品牌,融合台灣元素,開發特色商品,為鶯歌陶瓷注入新活力。他也聯合當地陶瓷廠二代成立「陶次瓦代代合作會」,為鶯歌的繁榮和台灣藝術文化努力。

《阿三弟的產地到餐桌》(入選)

淡水青農張哲岳自小在當地長大,回鄉接手家中的農莊。他與家人合作,以永續自然的方式種植友善蔬菜,學習古早味料理,並推廣有機理念。透過與在地生活體驗平台合作,他讓遊客親身體驗淡水的風土佳餚,感受當地的自然與文化,進一步推廣淡水的生態、文化與歷史,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全方位體驗。

10/28 第 7 集

《潮落 從創生找回北海岸》、《媽祖的菜園計畫》、《覓覓》

《潮落 從創生找回北海岸》(校園新秀獎第二名)

影片拍攝北海岸的知名景點,人流盛況卻也帶來不少問題,以及當地漁村文化的流失。在疫情影響下,地方創生工作者努力尋找北海岸的未來方向。片中介紹了多位致力於地方發展的人物,包括推動環境復育的野柳海洋教練王國昌、蹲點漁村保留風貌的陳穎慧老師,以及在金山創立自媒體《浪金山》的青年蔡文培。

《媽祖的菜園計畫》(入選)

金山慈護宮是一座擁有超過兩百年歷史的廟宇,供奉著「開基媽祖」,是當地信仰的中心。由慈護宮支持者游忠義董事長發起的「媽祖的空中菜園」計畫,將聖母大樓頂樓打造成水耕蔬菜園。透過種植新鮮蔬菜,不僅為社區提供營養,也促進長者和志工間的互動,增強社區連結,象徵著媽祖的祝福與關愛。

《覓覓》(優選獎)

以舞者融入創生場域,展現主角的內心世界和復原家鄉百年地景的理念。故事聚焦於「遇見雞母嶺」創辦人蕭學苑先生,他致力於恢復貢寮雞母嶺曾經擁有的200甲水梯田。雖然因人口外流和荒廢,梯田雜草叢生,但他堅持不懈,利用週末時間修復水梯田和水圳,努力重現昔日地景。他還舉辦「貢寮水T藝術節」,讓更多人認識貢寮的自然之美。

11/4 第 8 集

《廟街的孩子》、《新屋石滬文化永續發展》

《廟街的孩子》(校園新秀獎第三名)

影片拍攝新北新莊廟街,一條因古蹟廟宇密集而得名的街道,充滿歷史價值與人文氣息。廟街曾是繁華的商業區,隨著時代變遷與消費習慣的改變,如今卻成為年輕人眼中略顯破舊的老商圈。面對都市更新的挑戰,該如何在經濟利益與歷史文化保存之間找到平衡?

《新屋石滬文化永續發展》(入選)

桃園新屋是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石滬是漁民利用自然環境和潮汐差異來捕魚的傳統技術。當地的桃園新屋愛鄉協會負責運營新屋石滬故事館,希望通過故事館讓更多人認識和傳承石滬文化,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工作與生活,實現地方的共同繁榮和永續發展。